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仲茜)8月30日,安徽举行“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第三场):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加快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。安徽省委农办主任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,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出席新闻发布会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汪学军表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安徽省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大力弘扬“改革创新、敢为人先”的小岗精神,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集中体现在粮食稳产再创新高、脱贫攻坚新成果、产业振兴双招双引、实施“千万工程”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五个方面。
首先,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,安徽站上新台阶。近年来,安徽牢记“多种粮、种好粮”的要求,启动“千亿斤江淮粮仓”建设,坚持稳面积、增单产两手发力,全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,2023年粮食总产达830.16亿斤,实现“二十连丰”。2024年夏粮总产351.86亿斤,居全国第3位、再创历史新高。安徽树牢“大食物观”,1月至7月,肉蛋奶总产504.5万吨、水产品产量143.3万吨、蔬菜产量1960.3万吨,“菜篮子”产品稳定供应。同时紧抓“两个要害”,截至7月底,新建高标准农田140.2万亩,累计建成6396.2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76.9%。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,全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%以上。
其次,安徽守牢“底线任务”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。今年1月至7月,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.4万户34.6万人,风险消除率66.3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。推深做实脱贫地区帮扶产业“四个一批”(巩固一批、升级一批、盘活一批、调整一批)专项行动,目前全省有帮扶产业项目2.57万个。脱贫人口、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94.8万人。深入推进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实施“兴村”项目3.1万个。
在聚焦“产业振兴”方面,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。近年来,安徽坚持做好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增值大文章,实施大兵团、阵地战,创新手法步法打法,大力开展“双招双引”,不断深化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。上半年,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6631亿元、同比增长10%;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总额3011.5亿元、同比增长29.6%。深入实施“秸秆变肉”暨肉牛振兴计划,上半年,全省肉牛饲养量126.5万头、同比增长5.2%。加快发展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,截至7月底,全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总数达7063个,其中绿色食品5130个、居全国第二位,有机农产品1814个、居全国第三位。
此外,安徽大力实施“千万工程”,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。2023年,安徽借鉴经验启动实施“千村引领、万村升级”工程,构建了“1+6+20”的政策体系,省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,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截至目前,已建和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,其中今年新建211个;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083个,今年新建850个。
安徽还传承“改革基因”,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。安徽坚决贯彻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”的重要论述,坚持从实际出发,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“安徽方案”。在全国率先出台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试点方案,探索出延包“八步工作法”和解决无地少地农户“地、利、岗、保”相结合的办法,受到中央农办、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。高标准完成国家赋予的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,全省家庭农场突破32万个、居全国第1位,农民合作社11.5万个、居全国第4位。
汪学军表示,下一步,安徽将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,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,围绕“五千一万”(加快建设“千亿斤江淮粮仓”、巩固拓展“千村万户”脱贫攻坚成果、大力推进“千村引领、万村升级”工程、扎实做好“千万农户”二轮土地延包、加快培育“千亿级”肉牛产业、发展壮大“万亿级”绿色食品产业)个人股票配资,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,扎实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,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安徽篇章。